2024年初,我刚结束医院治疗,还没来得及缓口气,大三下学期的实习难题就砸在了眼前。父亲文化不高,对着招聘网站上的“熟练操作”“经验优先”直皱眉,攥着我的复查报告反复念叨:“这可咋办啊?”我俩思来想去,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清镇市残联——之前社区宣传时说过,他们能帮残疾人找工作。
父亲拨通清镇市残联电话时,手都在抖。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没多问,只清晰地说:“您把孩子的情况和专业说下,只要有合适的实习岗位,我们第一时间联系您。”这句话像颗定心丸,让我悬了半个月的心落了地。接下来的几个月,残联的电话没断过:“有个企业招数据标注实习生,专业对口”“这个岗位需要简单培训,你愿意试试吗”,每次都把岗位要求、联系方式说得明明白白,怕父亲记不住,还特意发了短信。
学期一结束,父亲凭着记忆里残联工作人员说的地址,带我找到清镇市残联办公室。推开门时,王芸姐(后来才知道她是星积善的员工)正和同事核对资料,见我们进来,立刻起身迎过来。父亲急忙用贵普话解释:“我们是之前打电话的,想找实习单位......”没等说完,芸姐就笑了:“是不是清镇市残联跟你们说的?我们星积善正在招残疾人实习生,这两天就有岗前培训,考核过了就能入职。”后来才知道,星积善是残疾人王敏姐创办的助残企业,从初创时的岗前培训,到后来的业务指导,一直都有清镇市残联的支持,是残联扶持助残企业发展、帮助残疾人就业的新举措。
入职星积善后,我才真正感受到“被托举”的温暖。芸姐知道我对数据标注不熟悉,把操作手册里的重点一条条划出来,还陪着我练了三天;敏姐常说:“当初要是没有清镇市残联给的岗前培训资源,公司也走不到今天。咱们就是要让更多残疾人有活儿干、能挣钱。”那时我才明白,我能顺利找到实习,不只是运气,是残联帮企业搭了台,再把我们这些找工作的残疾人“扶”上台。
今年9月,我报名参加贵阳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这是我第一次参赛,心里没底、非常忐忑,清镇市残联的老师们不仅提前帮我适应场地,帮我确认座位和设备,在比赛中还一直守在门口,就怕我比赛受影响。
最终,我拿了CAD制图第一名,站在领奖台上时,脑子里闪过的不是自己练了多少题,而是父亲打电话时残联的那句承诺,是星积善里芸姐划重点的手册,是残联老师在赛场守候的身影。这个成绩,是我自己的努力,更是清镇市残联“把残疾人的事当自己事来办”的结果。
现在我在星积善转正了,身边还有20多个和我一样的残疾人同事,有的负责数据标注,有的做行政后勤,每个月都能拿到稳定的工资。敏姐说,今年清镇市残联又搞了专场招聘会,我们招到了好几个优秀的残疾人大学生来公司——像这样“残联扶企业、企业带残疾人”的模式,正在帮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就业圆梦。
对我们残疾人来说,“有活干、被需要”就是最踏实的幸福。而这份幸福的背后,是残联始终不变的守护。从当初找实习的迷茫,到如今能靠自己的能力工作、拿奖,我最清楚:不是我运气好,是残联一步一个脚印,把助残政策落到了实处,铺就了我们残疾人稳稳的就业。我相信,只要肯奋斗,我们也能和健全人一样,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
01980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