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白云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改革和残疾人事业重要论述以及省、市有关要求,切实加大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助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服务提升,让残疾人权益更有保障
白云区委、区政府将开展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情况联网认证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专项目标,督促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执行按比例就业规定安置残疾人就业,承接高新区、综保区残保金年审工作,促残疾人就业。通过调查摸底、求职登记、政策解读、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多形式、多渠道促残疾人就业创业。与多部门联动,开发残疾人基层公共卫生协管员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等多措并举,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残疾人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确保各项惠残政策落地落实,助残疾人就业创业。2022年,征收残保金1684.67万元,全区新增残疾人就业65人,142名残疾人基层公共卫生协管员队伍稳定。
强化阵地建设,让残疾人生活更有品质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示范建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精心打造区残联残疾人之家残疾人自强康复健身示范点和牛场乡蓬莱村乡村振兴残疾人工作示范点等五个市级示范点,推进残疾人工作在创业就业、无障碍改造、精神文化、关爱服务、民生保障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
强化平台搭建,让残疾人创业更有方向
白云区残联紧紧围绕残疾人就业创业方面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当好残疾人就业创业“红娘”,主动与企事业单位对接,搭建更多平台,不断拓宽残疾人就业创业新路子。
杨明,贵阳白云康馨梦居家托养服务中心负责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原本有着美好的前锦和未来,但2004年一场车祸让他的人生从此改变,车祸导致他脊髓损伤,双下肢完全丧失行走功能,需终身与轮椅为伴,面对突来的变故,杨明伤心过、抱怨过、甚至绝望过,但坚强的他并没有因此退缩,经过一翻“心理搏斗”,最终选择了勇敢面对一切。
2018年6月,杨明参加了中国残联康复部举办的《全国脊髓损伤希望之家带头人.金种子培训班》,这是专门针对脊髓损伤者做生活重建及职业重建等开展的培训,他非常珍惜28天培训机会,认真学、仔细记,从拿到毕业证书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事例主动发声,用所学知识帮助更多的脊髓损伤患者,带领他们实现生活重建,重新走出家门,做回自信自立自强的自己”。杨明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为残疾人服务的诺言,至今已为贵州省培训了235名脊髓损伤患者,2018年9月,在各级残联领导的关心和帮忙下,杨明和他病友共同创建的贵阳白云康馨梦居家托养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这是白云区第一家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机构。“请组织放心,我们一定会传承好“阳光家园”精神,用心用情开展好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竭力解决好残疾朋友的实际难题,让广大残疾朋友真正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爱”,杨明这样说到。截至目前,贵阳白云康馨梦居家托养服务中心共吸纳10余名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就业,重点针对区内的精神、智力、重度残疾人开展居家托养服务人次达7000人次。2022年9月,杨明获中国肢残人协会“阳光力量”伤友榜样称号。
杨明只是白云区众多残疾人的一个缩影,更多的残疾人朋友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正逐渐走出家门,参与创业就业,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白云区残联理事长姜丽萍说到:“下一步,区残联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持续做好社会服务保障工作,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精准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教育、康复等各项惠残政策,让残疾人应享尽享政策红利,幸福感成色更足。”(供稿:白云区残联)